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形势十分严峻。“2岁孩子近视度”“6岁孩子近视度”“接近视度的孩子放学”等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人们对孩子视力问题的思考。其实,孩子近视除了与其错误用眼有关,还与家长的错误认知有关。本文就细数绝大多数家长步入过的一些误区,并指出正确做法,以帮助家长科学指导孩子护眼。
误区1:孩子视力不好就是患了近视
错误做法: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是十分普通的现象,不少家长早已见怪不怪。所以一听到孩子说自己视力不好,看不清黑板,或者孩子在视力检测中表现不佳就武断认为孩子得了近视,然后就拉着孩子各种求医问路。殊不知这种做法并不正确,一旦判断错误不仅耗时伤财,还会耽误孩子眼病的治疗。
正确做法:能影响孩子视力的眼病有很多,除了近视以外,还有先天性眼底病变、远视、散光、斜视、弱视等。所以,家长发现孩子视力下降时,首先应带医院进行确诊,明确是什么因素导致孩子视力下降,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误区2:孩子近视了最好坐教室前排
错误做法: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坐在教室的前排,那些近视孩子的家长更是如此。他们认为,孩子近视了,坐教室前排,更容易看清黑板上的字,而且离老师也更近,听课自然更有效率。为此,想方设法把孩子往教室前排弄。事实上,这种看似很正确的做法并不正确。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长期以来都是坐在教室前一二排,由于一直都是近距离面对黑板,所以更易引发近视并加重近视问题。孩子近视了,最好坐在距离黑板5米到6米的位置,而不是教室前一二排。
误区3:孩子还小=假性近视
错误做法:不少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年纪小,即便是近视也是假性近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少玩点电子产品就可以了,医院治疗或配个眼镜。为此,在孩子的视力问题上麻痹大意不加干涉。
正确做法:是不是假性近视并不能以年龄作为判断标准,有些年纪很小的孩子也有可能是真性近视。所以当发现孩子近视了,应先去专业的眼科机构给孩子进行散瞳验光,鉴别真假近视。如果是假性近视,可暂时不戴眼镜,采用药物治疗或者是纠正错误的用眼习惯来改善视力问题。如果是真性近视,由于眼轴已代偿性增长,采用上述方法难以使视力问题得到好转,应及早戴眼镜矫正,同时再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近视加深;否则不但影响学习生活,还会使近视越来越深。
误区4:早戴眼镜会加深近视
错误做法:有些家长对眼镜充满偏见,认为戴眼镜只会让孩子的视力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即便是孩子近视程度很深,严重影响到学生及日常生活,依然禁止其戴眼镜。
正确做法:家长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的戴上眼镜对孩子的视力是有益无害的。孩子近视后,应根据验光的结果,结合视力要求、眼位、眼肌运动、是否有弱视等综合条件考虑配眼镜。在配眼镜之前,更需要接受正规验光,只有明确眼的屈光状态,才能给予合适的矫正。
孩子还小,出现视力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为此,家长们一定要及时站出来,帮助孩子正确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