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近视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有数据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已达6亿。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过半、达到53.6%。其中,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
为进一步推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落实,国家卫健委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为更科学规范开展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技术能力。
现将《指南》中内容整理如下:近视名词术语
点击滑动查看隐藏内容▼1.视力:又称视锐度,指眼睛识别物象的能力,分为中心视力与周边视力(即视野)。一般所谓视力均系指中心视力而言。识别远方物象的能力称远视力,识别近处物象的能力称近视力。
2.裸眼视力:又称未矫正视力,指未经任何光学镜片矫正所测得的视力,包括裸眼远视力和裸眼近视力。
3.矫正视力:指用光学镜片矫正后所测得的视力。包括远距矫正视力和近距矫正视力。
4.近视:指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病理状态,其表现为远视力下降。
5.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睫状肌麻痹验光即通常所说的散瞳验光,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建议12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视、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一定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确诊近视需要配镜的儿童需要定期复查验光。
近视分类
根据散瞳后验光仪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判断近视度数,根据SE度数可以把近视分为低、中和高三个不同程度。低度近视:﹣3.00D≤SE<﹣0.50D(近视50~度之间);中度近视:﹣6.00D≤SE<﹣3.00D(近视~度之间);
高度近视:SE<﹣6.00D(近视度以上)
根据近视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又可以将近视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单纯性近视:多指眼球在发育期发展的近视,发育停止,近视也趋于稳定,屈光度数一般在-6.00D之内。其中绝大多数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用适当光学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
病理性近视:多指发育停止后近视仍在发展,并伴发眼底病理性变化的近视类型,亦称为进行性近视,大多数患者的度数在﹣6.00D以上。常见眼底改变有近视弧形斑、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斑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等。
如何防控近视
筛查
各机构要做好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儿童青少年视力筛查工作。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戴镜视力(如有戴镜)、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查,视觉健康影响因素评估,有条件地区鼓励增加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测量,其中远视力筛查应采用《GB—国际对数视力表》。筛查频率每学年不少于一次;电脑验光采用的自动电脑验光仪应符合《ISO—眼科仪器:验光仪》的规定。筛查单位应当在筛查结束1个月内,按照筛查技术流程图反馈筛查结果。建立视力档案,随学籍转移
对0~6岁儿童和中小学生进行定期视力检查,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档案。及时分析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状况,早期筛查出近视及其他屈光不正,动态观察儿童青少年不同时期屈光状态发展变化,早期发现近视的倾向或趋势,制订干预措施,努力减少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的发生与发展。小学要接收医疗卫生机构转来的各年度《儿童青少年视力检查记录表》等视力健康档案,确保一人一档,随学籍变化实时转移,并与中小学生视力检查衔接。培养健康用眼行为
个体、家庭和学校应当积极培养“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主动学习掌握眼健康知识和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