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眼镜的8个误区
误区1:眼镜越戴越深
很多人认为配戴眼镜会造成近视加深。其实,近视加深原因只要与用眼距离和持续用眼时间有关,而与配戴眼镜的关系不大。
青少年的近视加深较快,主要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个子在长高、眼球也在发育生长有关。眼球相当于一个照相机,原来能清楚对焦成像,会由于眼球前后径的长度增加而变得模糊起来,需要用增加度数的方法来形成新的对焦。一般人18岁以后成长发育趋于稳定,近视度数会慢慢稳定下来。可见,近视程度的加深是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另外,近视加深较快还与孩子看书、写字、看电脑等较多有关,就是不戴眼镜,其近视度数也会加深。
误区2:眼镜能不戴就不戴
有些家长不愿给孩子配眼镜,是担心孩子一旦戴上了眼睛,近视会越来越严重,以后再也摘不下来了。于是,利用按摩法、眼保健镜等方法给孩子消除近视,避免戴镜。使用这些方法可能开始会让孩子的眼睛感到舒服或者视物好像清楚了一些,而实际上,只是对假性近视(即早期轻度近视)者略有作用,单作用并不持久。迄今尚没有公认的能真正有效治愈近视的方法。用戴镜的方法矫正视力,可以使孩子的视觉得到正常发展,还能避免孩子出现弱视,或有助于弱视恢复。
误区3:电脑验光准
很多眼镜店都以“电脑验光,立等可取”作为招来客户的手段。而实际上,电脑验光在用光学原理对眼睛进行屈光检查时是在常瞳下进行的,就是说,被验光的睫状肌存在着近感知调节力,如此验光的结果容易与患眼的实际屈光度数产生偏差。尤其是青少年,其睫状肌调节力较强,电脑验光产生的偏差更大。此外,电脑验光属于客观验光,不需要被检查者做出主观的判断。尽管屈光不正是一个客观基础,但也是人的一个主观感觉。因此,规范的验光需要在客观验光的基础上进行主觉验光。电脑验光的结果只能作为初始的数据的主觉验光的基础,而不能直接作为配镜的参照数据。
误区4:戴眼镜会引起眼睛变形
不少人觉得戴眼镜会引起眼球变形,以致很多人眼睛虽然早已近视,却坚持不配戴眼镜。其实,眼球长度越长,配镜的度数才越高,这与眼睛并没有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由眼球变形导致了近视,而不是配戴眼镜导致了眼球变形。当然,配戴眼镜后,人的视线一般都是通过镜片的中央看出去,长久后,戴镜者的眼球转动可能没有不戴眼镜者灵活。至于很多长期戴眼镜者摘掉眼镜后目光显得有些无神,这与戴镜者突然摘掉眼镜后感觉不适有关,而不是所谓眼球变形引起的。
误区5:配眼镜不用做眼科检查
很多人发现视力不好后,常自己去眼镜店进行简单验光和配镜,殊不知,很多疾病都能影响视力,其早期表现就是视力下降。如果只做验光配镜,而忽视眼科检查,就容易错过早期发现其他疾病的机会。所以,发现视力下降应先做眼科检查。在排除了眼睛器质性病变,证实视力下降确实是由屈光不正引起时,才能去验光配镜。
误区6:散光矫正不矫正都行
有的眼镜店不矫正散光,是因为他们不会验配散光或没有相应的散光镜片。而有的家长则为省钱放弃为学生矫正散光。其实,散光不矫正很容易引起视疲劳,只要试戴没有不适,有散光就都需要配上。有些人试戴配有散光度数的镜片后有头晕,视物斜等不适症状,在适当减少散光度数后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有高度散光的幼儿如果不矫正可能会造成弱视,因此,更需要及早检查和配镜。
误区7:眼镜戴上看得清楚就行
很多人用看得是否清楚作为衡量眼镜配得好不好的指标。其实,看得清楚只是其中一个指标,另外两个指标决定能否持久看得清楚而且舒服。例如,给老花眼者配镜,用好几个度数都能看得清楚,但只有让配镜者看得舒服和持久得度数才最合
适。
误区8:镜架变形了可以自己调
由于经常取下和戴上,眼镜的一些衔接部位常发生松动,有些人就自己调整。其实,调整镜架的技术性很强,镜眼距离会影响镜片的有效度数,因此调整后的镜眼距离需要维持在12~14毫米,镜片的光学中心要对准瞳孔位置,鼻托、镜腿与鼻梁和耳朵接触部位要吻合,无压痛等。所以,调整镜架最好请专业验配师进行调整。一些特殊的镜片(如渐变多焦点眼镜)则需要定期调整镜架。#老花眼##眼镜##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