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弱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忆我的父亲索延昌,感动得让眼泪自然 [复制链接]

1#

一个人如果能用一生的时间成功地做成一两件大事,并能得到周围大多数人的认可,那他的一生就没有白活,就算是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了。家父索延昌正是这样的人。他用一生的时间做成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与疾病作斗争,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第二件,孜孜以求,弘扬中医。

先说家父用一生时间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与疾病作斗争,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

家父在一岁多的时候,染上时疫麻疹,高烧多日不退,咳嗽不止,昏迷不醒,生命岌岌可危。当时,按照满族人的习俗,病重快要死的人是不能放在床上的。于是,生命垂危的父亲就被家人放到堂屋地面的席子上了。恰巧此时爷爷的一位中医朋友王少兰先生到家中造访,见状紧急施救,诊病、开方、抓药……在王少兰先生的及时救治下,父亲的麻疹得到了控制,但由于高烧时间过长,落下了支气管扩张慢性肺炎的后遗症,从此他就经常肺病复发。

上中学以后,家父就立志学习中医,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病,以求恢复健康,强身健体。在这种精神动力的支持下,初中毕业后,父亲就以高中同等学历考取了华北国医学院。学习中医以后,父亲知道了自己的病是不可能完全治愈的,只能控制病症的发作。而要想少犯病,只有保持身体正气的充足,才能增强抗病能力。因此父亲特别重视补肾气、健脾气、保肺气。为做到这一点,他首先非常注重锻炼身体,无论春夏秋冬,家父每天早晨必外出锻炼,先走步半小时,再打两套太极拳,即使下雨天他也要坚持打伞出去走步;其次他非常注重生活的规律性,坚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一年四季保证睡好子午觉,雷打不动,从不熬夜;再有就是注重药补,家里常年备着人参,西洋参和冬虫夏草等补肾、健脾、益肺的药,他经常服用,从不间断。

家父的一生没有健康,他的身体只有两种状态:犯病时和未犯病时。既使是没犯病的最好状态时,他也会时常咳嗽吐痰。稍不注意受点儿凉,马上就犯病。很多朋友都知道,他夏天最怕进空调房间。冬天更是他最难过的季节,每天外出必戴围巾和口罩,回家进到屋里都得先缓一会儿才能讲话。生活对于他来说,就是时时刻刻在与疾病抗争。即使这样,他还多次不无自豪地说:“我上学的时候是班里身体最差的一个,别人打篮球时,我是坐在旁边看衣服的,但到头来我活得比他们都长。”为了健肺气,他除日常锻炼身体以外,还经常拉着二胡唱唱昆曲和京戏,自娱自乐。

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家父得以战胜疾病的重要因素。他一生与世无争,从与人为善,即使遇到麻烦和不顺心的事情,他也能很快化解,恢复良好心境。为改善心情的,他还买了不少传统相声和现代小品的磁带和光盘,紧张工作之余或心情不舒畅时就听上一段,但大多数时间家父的心情都是宁静和快乐的。他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地从病魔的掌心里挣脱出来。家父在临终前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能活到今儿,我值了,还是咱爷儿俩呀……”

家父的一生是与疾病顽强斗争的一生,他以超强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了疾病,最大限度地延长着自己的生命,直到最后一刻,他才安详的、骄傲的离开了这个他曾奉献了无限爱心的世界。

家父用一生的时间所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投身中医、弘扬中医。从16岁考入华北国医学院到82岁去世,他把整个一生都献给了中医事业。家父视中医为生命,把看病当天职。他对待患者无论男女老幼都满腔热情;无论高官平民都一视同仁。所有患者在他面前都会感受到莫大的精神安慰。

医院工作时有个习惯,每次无论看多少病人,他都要把患者的姓名逐一登记在记录本上。三十多年中,记录本上的患者名字多达80多万人次。家父六十多岁时,已过了退休年龄,但他医院上班为患者看病。他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我就看病这点儿手艺,能多看一个就多看一个”。

有一天上午,住院处传来消息,一位产妇大出血,急需输血。当父亲听说产妇的血型与自己的血型相符时,二话不说,放下正在开方的笔,急忙跑到急诊室,一次就献出毫升血。献血后,他只喝了一杯糖水便立刻回到诊室继续看病。午休后,他继续给患者看病。晚上回到家,父亲感觉有些疲倦,于是便提前一小时上床睡觉,第二天照常挤公交车去上班。

民间有句俗话叫医不求患。意思是说,大夫不能上赶着找上门去给人家看病。但家父却经常主动为人看病。只要他听说谁有病了,就托人带话,让患者来找他看病。有天晚上,家父正在家里看央视的《实话实说》节目。节目中提到,有个东北女学生因弱视病影响上大学,家父连忙记下患者的地址和姓名,并开出治疗弱视的药方,马上写信给电视台,让他们把药方和一百元钱转交给那个弱视女生,并在信中叮嘱女学生如药费不够,可来信再寄钱给她。

家父一生始终拖着病体,但却治好了无数人的疾病。他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但行好事,不问前程。家父是中医行业里的“苦行僧”,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但对中医事业的追求很高。他利用工作之余,创办中医补习学校,并亲自给学员授课;他陆续收徒,传承中医;他著书立说,把自己的学术经验留给后人;他开办中医门诊部,为百姓看病。他所做的这一切都不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和好处,而是为了弘扬中医,发展中医,造福社会。家父自开办中医门诊部以来,经常带领部分专家和大夫到京郊各区县举办义诊活动。他每年都从门诊部有限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为京郊贫困山区儿童捐助助学,年年如此。直到去世的前一年,他还亲自到怀柔山区喇叭沟门小学去看望被资助的学生们。

家父的一生,为了中医的普及、传承和发展殚心竭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大概正是我们后人纪念他、向他学习他的原因吧。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为弘扬中医,发展中医,造福社会努力拼搏,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继承他未竞的事业,沿着他的足迹把中医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