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弱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后说一次近视不可治愈,警惕近视治疗骗 [复制链接]

1#

“治愈近视散光”??

“智能降低度数”??

不打针不吃药不痛苦,轻松恢复视力疗法??

今天就来一一揭秘骗局!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近视康复市场火热

一旦得知孩子近视,很多家长都十分焦虑,希望找寻一些方法可以让孩子推迟,甚至不戴眼镜。

面对庞大的青少年近视市场,不法商家纷纷打出了“视力康复”的歪门邪道,并声称能够“治愈近视散光”“智能降低度数”。花样繁多的广告铺天盖地的在大中小城市宣传:

不打针不吃药不痛苦,轻松恢复视力疗法:

许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参加一些机构的线下康复治疗和训练,并反馈:“效果不错,不戴眼睛视力也能有所提高”

事实真的像商家所描述的那样神奇吗?

不!实际上,有些机构或个体就看中这个收益,他们采取一些不好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谋利,如虚假的宣传,宣称近视治疗仪、针灸等能治疗近视,他们假冒中医的概念进行谋利活动。

这些机构或个人会误导家长,误以为近视是可以治疗的,可以治好的。近视到目前为止是难以治愈的眼病,但是可以矫正、预防和控制。所谓科学的近视治疗方法都是骗局!切不可轻信而错过孩子的最佳防控时间。由于多数近视的原理在于眼球过长,散光则是因为角膜各方向弯曲度不同,而目前却没有任何一种训练或仪器能做到改变眼球的形状。

下面就曝光不法商家常见的骗局,家长们一定要“擦亮双眼”。

1、有“猫腻”的视力表

不法商家喜欢在视力表里“做文章”

▼你看得出这两幅图的差别吗?

我们来看上面的这幅图片,会发现左边的视力表“E”子中间那一横短一些,而这样一个小改变,会导致左侧的视力表要比右眼的清晰,然而只有右边的视力表才是“标准对数视力表”,而左边的视力表不符合国家标准早已被淘汰。违法商家使用不同的视力表是为了凸显视力恢复,涉嫌虚假宣传。

▼视力表国家标准中的部分要求

由此可见,不标准的视力表,前后的差距就会让近视者误以为自己的视力得到提升,从而相信自己近视“消失了”。

不法商家还经常做以下“手脚”:把灯箱的灯源调暗一点,反射镜放远一点,或者换一个印刷对比度较差的视力表,缩短每个字的辨认时间,都能够使得测出的视力水平变差。

2、“近视度数”的把戏

眼镜配好以后,镜片度数就一定是实际的近视度数吗?拿现在的眼镜度数和之前的比较,是不是就能说明视力的变化?

当然不是。

首先,配镜度数并不一定就是实际近视度数度数。如果患者试戴时不适应这样的度数,或者根据患者病情考虑是否需要加减,医生会进行调整,得出最后的度数,这个叫配镜处方。有时不同的医生或验光师给出的配镜处方略有差异,符合配镜原则,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配镜处方包括球镜、柱镜和柱镜轴位多种参数,普通人并不熟悉。测镜片度数使用的焦度计,稍有偏差度数也不准确。

当我们把眼镜拿去这类机构检测时,并不懂得机器使用,也看不明白读数,就只能相信他人汇报的结果,所以儿童及青少年验光配医院或机构进行检查,不能忽视其检查的精准性。

3、唬人的“视力训练”

前文提到的都是通过外部手段来影响视力评估的结果,那么通过训练真的可以使患者感到“不戴眼镜时视物变清晰”吗?

答案是可以的,通过训练使得相同近视度数的人测出了不同的视力,其原理来自于我们的大脑的模糊适应现象。我们的视网膜在焦点处成像是最清晰的,但在这个焦点前面和后面的一小段距离里,成像也是相对清晰的。如果视网膜能接收到这段焦深范围内的光线,大脑也会识别为清晰。假设焦深如图那么长,那么对于*斑接收到的光信号,大脑会判别为清晰。

也就是说,大脑对不清晰是有一定的容忍范围的,只有超过了这个范围,我们才会感觉到不清晰。

▼下图中相机的景深可以类比这一机制

这就是视力训练有效果的原理,它其实起作用的地方根本不是眼睛,而是大脑。

所以,这样的机构一定不会让患者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否则他们也就一秒破功。

为此他们也摸索出了最有效的说辞,那就是:“戴了眼镜就摘不下来”,恰好击中了很多人内心的渴望。这些机构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采用的方法五花八门。其中很多训练方法需要高强度的用眼,与减少眼睛疲劳的近视防控原则背道而驰。许多患者训练后视力变好了,但近视度数比原来还高。

慢慢地,近视加深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大脑能容忍的范围,就再也看不清了,视力就会断崖式下降。

而相反,针对弱视、视功能障碍等患者开展的视觉训练,有一系列规范的方法。这类训练也有可能提升视力,但绝不会拿降低度数作幌子。

对于真性近视,是无法治愈的,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了大家急切的心理和知识盲区,从而实现了所谓的轻松摘镜。

拒绝受骗,请提醒您身边的人!

打开“青岛市青少年爱眼护眼基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