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散光作为屈光不正的状态之一,对于眼睛视物的清晰度和舒适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散光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散光,规则散光可通过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手术等方式矫正;特别是RGP在矫正高度近视、散光方面效果更加优于框架眼镜。而不规则散光通过配戴RGP,产生的泪液透镜可以弥补角膜表面不规则形态,以重新获得光滑的屈光前表面。通过主观验光所得的散光称为总散光,其主要来源于角膜和眼内(主要为晶状体)散光构成。球性RGP的前后表面均为球性设计(球面或非球面设计),该类硬镜利用镜片后表面与角膜散光之间所形成的泪液镜,达到矫正散光的效果。本文主要讨论规则散光中角膜散光与眼内散光在球性RGP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角膜散光;眼内散光;球性RGP
01
角膜散光与眼内散光在球性RGP临床应用中的分析
在日常工作中,大部分RGP都是验配的球性RGP,只是不同品牌系列的设计不一样,根据RGP镜片表面的形状可以分为球面或者非球面,球面RGP镜指镜片光学区后表面为球面,非球面的镜片从中央到周边的曲率变化是连续、渐变的。球性RGP只能矫正角膜散光,不能矫正眼内散光,所以当看到一个患者的屈光度和曲率时,一定要快速的预估这个患者是否适合球性RGP。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案例来实际说明临床遇到的散光应该如何分析是否适合球性RGP。
案例1
该患者总散光为-1.50D×,角膜散光为-1.75D×,所以眼内散光就是-1.50D×-(-1.75D)×=+0.25D×,如果配戴球性RGP,那么眼内散光为0.25D,视觉质量应该是很好的(临床上大部分患者眼内散光在0.75D以下的,对视觉质量影响不大,如果眼内散光在1.00D以上的,对视觉质量可能会有一定影响,当然有时也会遇到特殊情况,眼内散光大于1.00D的,患者自觉感受也可接受,影响不大);所以本例中该患者配戴球性RGP理论上眼内散光只有0.25D,视觉质量是比较好的。
案例2
该患者总散光为0,角膜散光为-1.50D×,所以眼内散光就是+1.50D×,如果配戴球性RGP,那么眼内散光为1.50D,所以对于这类患者配戴球性RGP的话,理论上视觉质量应该不好。
案例3
该患者总散光为-5.00DC×,角膜散光是-3.25D×,眼内散光=-5.00DC×-(-3.25D)×=-1.75D×?这里眼内散光按照前面几个案例的算法是总散光减去角膜散光就是1.75D,但实际上真的是1.75D吗?其实并不是1.75D,这里的眼内散光需要将综合验光换算到角膜顶点平面的有效屈光力,再和角膜散光相减才是理论上的眼内散光,因为该患者综合验光最大和最小屈光力方向的度数换算之后都超过了-4.00,需要先做镜眼距换算,具体换算如下:
通过以上换算,综合验光换算到角膜顶点平面的有效屈光力为-12.00DS/-3.25DC×。那么此时眼内散光也刚好是“0”,所以此患者如果配戴球性RGP,理论上视觉质量也是非常好的。
案例4
该患者总散光为-6.50DC×,角膜散光是-6.25D×,那么眼内散光是-0.25D×;所以用球性RGP矫正,理论上眼内散光也不大,在RGP定位良好的情况下,视觉质量应该是比较好的。
02
小结
1.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要学会正确的计算角膜散光和眼内体散光的准确度数(超过±4.00D的需换算到角膜顶点的有效屈光力),为后面选择何种设计的RGP做好铺垫。
2.球性RGP(球面或者非球面)主要能矫正角膜散光,不能矫正眼内散光,所以主要适用于总散光主要来源于角膜的患者。对于度数较高的角膜散光也可以矫正,但是要对镜片安定位置做进一步考量。
3.以上关于角膜散光与眼内散光在RGP中的临床应用分析,主要应用在RGP种类的选择中,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由于接触镜配适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到的预期眼内残留散光与戴镜验光的实际残余散光可能有一定出入,但是预期残留散光的计算有助于判断患者散光的来源,也有助于预测患者配戴球性硬镜后的矫正效果,进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接触镜矫正散光。
以上就是关于角膜散光与眼内散光在RGP临床验配中的一些个人分享,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多多指正交流。
董泽红,赵炜,王雨生,鱼晓妮,任玉凤,冯洁.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高度近视和散光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15(02):-.
瞿佳.眼视光学理论与方法.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梅颖.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跟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
王森
大连板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隐形眼镜事业部产品技术经理
作者
金月英
大连板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隐形眼镜事业部产品技术经理
作者
李颖涵
大连板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隐形眼镜事业部产品技术主管
END
编辑
隐形眼镜事业部市场部
审核
隐形眼镜事业部产品培训部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