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弱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手术两分钟,换明亮余生军界名医刘苏冰帮1 [复制链接]

1#

我第一次听说刘苏冰,是在年。

当时,同事兴冲冲地说,医院做准分子近视手术。

我嘟囔一句:那儿的水平行不行?

她像看外星人一样瞅着我说:

我找的可是刘!苏!冰!

我赶紧偷偷百度,瞬间明白了同事为啥有这样的反应。

(刘苏冰院长正在为小喜详细讲解眼部组织结构)

年出生的刘苏冰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出国深造机会,毅然选择从*,医院的一名*医,并很快把眼科建设成*内外闻名的科室。

(刘苏冰院长所获荣誉证书的一角)

她第一个在全*和武警部队引进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项目;

第一个在亚太地区开展CK治疗老花眼项目;

第一个在世界上为大猩猩成功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第一个在东南亚地区开展视潜能开发治疗弱视项目……

她身上有太多第一。

尽管如此,毕竟要在眼睛上动手术,我对这项技术始终存疑。

所以无论谁问我该去哪做近视手术,我的回答一直是:别瞎折腾,如果特别想做,先问问刘苏冰的意见。

最近一年,我们在后台收到了几百个人的想做近视眼手术,想摘掉眼镜,能不能推荐个靠谱专家?

我有些矛盾:我至今没有亲眼看过这项手术,实在不敢贸然推荐。所以需要实地考察后才能回答。

多方打听、咨询,圈内记者、医生向我推荐的眼科专家名单中都同时出现一个名字:刘苏冰。

但我同时得到消息:医院退休了,目医院坐诊。

几番挣扎,我决定摒弃心中对所谓“医院”的偏见,约见刘苏冰,并申请进手术室看她做手术。

意外的是,她爽快答应了。

1月15日,我赶到位于郑医院。

虽然约的是9:30,但我不到8点就赶到了。

一眼看到候诊厅站满了人,值班护士说:当天有18台手术。见我一脸惊讶,小护士不以为然地说:暑假期间,刘苏冰院长一天要做60台手术。

再仔细观察,等待手术的多半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正被护士引导着做最后一轮术前检查。

(术前检查空隙,依然不忘刷手机的年轻人)

但等待间隙,每个人都低着头不停刷手机。反倒陪在一旁的家长,一听到护士念自己孩子的名字,就满脸紧张。

(类似的眼部检查,术前要进行多次)

我随即和离我最近的王女士攀谈起来。

王女士是陪女儿来做手术的。女儿的近视度数接近度,散光度,戴的眼镜实在太重,就趁着寒假来“摘镜”。

我忍不住问:“你们为啥跑这儿做手术?”

“因为刘苏冰在这儿啊!20年前,医院给我老公做了近视手术,我们觉得挺好,所以这一次专门来找她了。”

“我还医院有成见。”我说出了心里话。

“现在其实各个地方的设备都差不多,关键在于谁主刀。刘苏冰是河南近视手术领域的权威,我们肯定要冲她来啊!”

上午9:30,刘苏冰来了。

一米七的个头,清瘦、干练、优雅。她刚审核完所有人的病例,要照例给所有人进行术前宣教。

(每个手术日,刘苏冰院长都要照例进行术前宣教)

“今天的雾霾很严重,你们待会进手术室,一定要大口深呼吸。因为那儿的空气都是百万级过滤的,是目前洁净度级别最高的手术室,不多吸几口太亏了。”

在一片轻笑声中,刘苏冰详细讲解了术中注意事项。“就像打靶,即使运动员水平再高,如果靶总是乱动,也很难得满分。所以,大家在手术中要放轻松,多和医生配合。”

等所有人都表示“没问题”了,刘苏冰才匆匆走进手术室。

我也被批准跟她一起进去观摩。

穿2层鞋套、戴手术帽、戴口罩、换手术服,才能进入手术等待区,然后被要求反复洗手、洗脸,一旁的护士打开手术包,递给我一个消过*的毛巾擦拭。

等候“摘镜”的人和我一样完成以上流程后,还要挨个滴眼药、冲洗眼睛。

趁他们闭目休息,我悄悄看了他们胸前的信息卡,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36岁。

手术室内,刘苏冰端坐在手术台的一头。

等第一个手术者进来躺下后,她像唠家常一样问:“叫什么名字?有没有吃早饭?……放松,深呼吸,盯着你眼前绿色的小点儿,眼睛不眨,先变小,再变大……好啦,手术结束了,我给你打扫一下眼睛里面的卫生。”

她快速拿起一个迷你的工具,在眼睛上轻轻一划拉,用小镊子夹出小指甲盖大小的一层薄膜说:“好啦,你可以起来了。”

(圈内正是取出来的角膜组织)

不到2分钟,一台屈光矫正手术结束了。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绝对不会相信,一台手术竟然像一部科幻片般震撼。

对话刘苏冰:喜糖的提问,答案都在这里了!

做完18台手术,来不及吃午饭,

刘苏冰在办公室接受了小喜探医号的独家专访。

01这项手术安全吗?

这个问题我问得很不客气:有人说评价一项技术是否安全,需要很长时间来验证。目前近视手术开展不到30年,真的安全吗?

她有些意外地看我一眼说:“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已经完成了这项手术的动物实验,并开始重金招募盲人志愿者,进行‘盲眼试验’。到九十年代初,经历了近30年的观察,美国FDA确定手术安全,才允许正式开展。”

“年2月,医院给我们讲课,我当时也充满质疑。专家临走时给我留了几块砖头那么厚的英文书籍,我又托人从国外带回更多的材料学习,这才知道:角膜是可塑的,这种手术方式是安全的。”

她笑着说:“我的英语水平就是那时提高的。刚开始看一页就要查几十次字典,后来看得多了,随便翻一页就能准确翻译出中文。”

02手术有后遗症吗?

我又问她:“很多人担心做完手术会有后遗症,您做了这么多年手术,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我这25年只做了一件事:为近视的朋友摘掉眼镜。医院,医院,我们都承诺:如果对手术不满意,免费再做二次修补手术。”

“目前我做的手术量已超过18万台,但还没有人来做二次修补手术。并且很多以前找我做过手术的人,现在又带着孩子来做手术。如果手术有后遗症,他们怎么会带孩子来?”

但刘苏冰也提到:她作为国内第一批开展这项手术的大夫,在这25年间切实感受到新技术的魅力。

“角膜共有5层。最开始的手术方式,需要把最外面一层给磨掉,所以很多人在术后最初几天会流泪、有异物感,畏光。但随着技术进步,一直朝着‘更微创、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尤其现在的全飞秒激光技术,已经精确到0.25微米。它的原理就是先把激光照进比较深的角膜层,再照进比较浅的角膜层。两次照射后,角膜就被分成了上中下三部分,这时候开个非常小的口,把最中间的那层给夹出来就好了。”

因为手术切口极小,做完手术就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甚至上午做手术,下午就可以参加体检。

03做完手术,会不会反弹再得近视?

很多喜糖在朋友圈留言,询问做完手术会不会反弹?会不会将来老花?

其实这也是我担忧的问题。

尤其我发现当天做手术的人,几乎手机不离手。如果照这样过度用眼,会不会有一天再次近视?

刘苏冰说:近视的发展和生长发育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人的视力在18岁以后就稳定了。

如果过度用眼会加深近视度数,那每天要对电脑的程序员岂不是人人都得高度近视?但确实也有个别人,术后几年又出现轻微近视,但度数一般在度左右。

不可否认的是:过度用眼确实对眼睛有伤害,最常见的就是容易得干眼症。

“人眨眼时,相当于给角膜刷上一层油,以保持它表面晶莹透亮。就像玻璃一样,越亮看得越清楚。如果长时间盯着一样东西,眨眼不够多,这层油刷得不及时,时间一长角膜就会干涩,表面就会粗糙。这就像玻璃被磨毛一样,自然看东西不清楚。但这和近视手术本身无关。”

至于术后会不会出现老花,刘苏冰反问:“如果你不做手术,就不会老花吗?这完全是两码事。不管你做不做手术,如果将来出现老花,并对你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完全可以那时候再做个老花眼手术。”

04为什么有些眼科大夫还戴眼镜?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刘苏冰笑了。

“戴不戴眼镜完全是个人选择。比如有人认为自己戴眼镜比不戴眼镜更好看、更斯文,并且戴眼镜对自己完全不是负担,那完全可以继续戴啊!”

“这是个锦上添花的手术。除非你自愿,比如你完全不适合戴眼镜,比如你要参加征兵,比如你只有一只眼睛视力有问题,如果不做手术,看东西不立体……”

但刘苏冰也提到:她的研究生、医院的医护人员,只要近视的,全都找她做过手术了。

至于多大年龄、多少度数的人能做手术,刘苏冰说:一般来说,年龄最好在18岁~55岁,近视度数在度~度,散光在度以内。

但在她做过的手术中也有特殊个例,年龄最大的有63岁,最小的仅11岁。近视度数最高达度,散光最高度数度。

刘苏冰院长(前排左四)及其团队成员

征集

如果您对“近视手术”感兴趣

如果您有相关需求

如果您想知道自己的眼睛是否适合做手术

请您在后台留言:“刘苏冰”,

我拉您进群,统一交流相关事项。

1月20日(本周日)下午2:30,

我将带着已进群的粉丝,

一起赶到“医院”,

请刘苏冰为大家现场讲课+“一对一”义诊。

活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