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弱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没有近视眼镜,不存在激光手术,古代近视的 [复制链接]

1#

文丨东汉读书(文章原创,版权本人所有,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古代人的近视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全民电子时代早已开启,当手机、电脑、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时,近视眼的人群也爆炸式地增加。同据统计,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视力低下问题十分严重。

据最新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小学生的近视发病率为35%-40%,中学生为55.22%,大学生则高达76.74%。近视的总人数超过4亿,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现在却变成了“三人行,必有近视”一说。并且还有一部分的弱视儿童,约有万人左右,且每年仍以6-7%的速度递增。

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候的人会不会得近视呢?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古代也是有近视眼的,但是却不是很多,背后的原因很多:一是古人生活贴近自然,远离辐射和电子产品干扰,缺少近视眼致病的外在条件。二是古人大都以“耕读传家”,男耕女织,体力脑力有益结合,生活方式比较健康。三是古代人口基数小,读书人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通常情况下,读得起书的人,家庭条件较好,不缺营养,照明条件也不差,往往不会因为读书而诱发近视。四是古人读书写字看到的都是规格很大的毛笔字,一目了然,看起来毫不费力。

虽然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但其实古代的读书人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古代的书籍和现代的并不相同。在古代书的字号是用雕刻印刷的,字体都比较大,看起来并不辛苦。所以近视不是很多。当然近视的大多是读书人,而近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挑灯夜读时煤油灯比较昏暗所致。

根据史料记载,黄庭坚、韩愈、白居易、欧阳修陆游以及杨万里等人都是高度眼疾。欧阳修经常会为自己的眼睛视力担忧焦虑,他在《读书》中写道:“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也有史书对于欧阳修眼疾有这样记载:

“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

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这样写道: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白居易则作诗表明自己深受近视之苦,其诗名为《眼暗》,内容如下: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诗中流露的折磨和苦痛弥漫在字里行间。

面对近视,古人何解

近视带给人如此多的折磨,而现代人在近视之后,通常都会佩戴眼镜或者进行激光手术来保持正常的生活。但是科技落后的古代,近视的古人是怎样生活的呢?其中是否有古人使用一些方法来治愈或者对抗近视呢?

根据记载,欧阳修是“惟使人读而听之”,让人读书给自己听;王安石得了近视眼生活相当不便,一般只吃眼前的菜,以至于王夫人不知道王安石喜欢吃什么菜。

综合来看,近视造成古人生活诸多不便。关于这一点,清代笑话集《笑林广记》中有几个故事,让人捧腹不已。现摘录两则,大家自行脑补:

兄弟三人皆近视,同拜一客。堂上悬“遗清堂”一匾,伯曰:“主人原来患此病,不然,何以取‘遗精室’也。”仔细看良久,曰:“非也。想主人好道,故名‘道情堂’耳。”二人争论不已,以季弟目力更好,使辨之。乃张目眈视半晌,曰:“汝两人皆妄,上面安得有匾!”一近视出门,见街头牛屎一大堆,认为路人遗下的盒子。随用双手去捧,见其烂湿,乃叹曰:“好个盒子,只可惜漆水未干。

笑话的背后,承载着古代人对近视的无奈。那么,古人面对近视,还做了什么呢?

首先,古代虽然医学不太发达,但也有矫正视力的方法,主要有通过针灸、吃中药和户外活动来治疗。诸多方法中,最好的无疑是让眼睛得到休息。刘禹锡就曾提出“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显然,这是在告诫大家减少阅读,恢复视力。

其次,如果近视已深,无法读书写字,古人也有放大镜这一神器。东汉王室刘荆墓中就曾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5倍。比较遗憾的是,我们虽然打磨镜片较早,但并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近视眼镜,直到明朝开始,眼镜就被引进中国后,人们应对近视的方法才逐步多了起来。

最后,古人为了保护眼睛,还会有很多的土方法。比如说:在夜晚读书的时候读书人会在书桌上放上一盆石菖蒲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菖蒲有收烟。吴汉墓致幻也就是说石菖蒲能够吸收有害的黑烟减少灯油蜡烛燃烧产生的烟,对眼睛的危害。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打一盆热水用手撒一些热水在眼睛的周围长期坚持能够有效地缓解眼部疲劳。

后话

总的来说,古代人得近视,通常都是没有办法治愈的,只能说尽量保护和想办法克服近视带来的不便。直到15世纪中期,眼镜才从马六甲王国传入中国。

从文字记载来看,明代张宁在其著述中提到他见过的两副眼镜,张宁是年进士。与此同时,罗懋登在16世纪末著《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的第五十回写道:永乐八年(年),满剌加国王朝贡“叆叇十枚”。

满剌加国王是指的马六甲王朝,这句话的意思是,永乐八年(年),马六甲王朝的国王朝贡了眼镜十个。因此,可以说,眼镜传入中国已有年的历史了。

虽然现在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近视带来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科技的力量,而忽略对自身的视力保护,这和虽然医疗水平在提高,但我们更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